藏醫(yī)藏藥歷史悠久,是中華醫(yī)學寶庫中重要的組成部分。它不僅在西藏深受廣大農牧民群眾的歡迎,還流行于甘、青、川、滇的廣大藏區(qū)。信譽藏藥網告訴你,黃金加工后,就變成了那略帶暗褐色,因煅燒而略為膨脹,充滿氣泡蜂眼,用指甲一摳就能掰下一點來得有點酥脆的黑色塊狀物。
藏藥把原藥分為三大類:即植物藥、動物藥、礦物藥。藏藥的理想,在于很大程度上大量采用了礦物藥。許多在傳統(tǒng)醫(yī)學觀念上認為有毒有害的礦物質,如水銀、鉛、汞、朱砂等,通過富有藏族傳統(tǒng)特色的去毒加工工藝后,被大量運用到藏藥里。而最令我們驚奇的是藏藥將非常珍貴的珊瑚、瑪瑙、貓眼石,以及黃金、白銀作為藥物,加入到很多種藥物的配方中去。
使用黃金和白銀以及珊瑚、貓眼石等珍貴寶石入藥,被藏醫(yī)學界視為藏藥的精髓和靈魂。許多治療疑難雜癥效果很好的珍貴藏藥,幾乎都加了金銀和寶石。藏醫(yī)認為這些藏藥療效的良好與珍貴的金屬和寶石關系密切。老百姓審視藏藥的質量如何,其中最重要的標準就是看是否按傳統(tǒng)方法足量添加了這些理想的寶貝。
按照藏醫(yī)學的解釋,黃金的醫(yī)用作用和效果廣泛,但最重要的是它的解毒、滋補和抗衰老作用。一位藏藥專家的話讓我吃驚不小,他說在藏醫(yī)典籍歷史記載中,就曾有利用黃金和白銀的毒性制成避孕藥的記錄?,F(xiàn)代藏醫(yī)對“解毒”的闡釋與中西醫(yī)的理論既有共性又有所區(qū)別。黃金在藏醫(yī)中使用很廣泛。以至于我曾經在藏醫(yī)學院采訪一位教師時,他竟一時回答不出到目前為止,有多少種藏藥中含有黃金。
藏藥中使用黃金,并不是把黃金直接加入到藥品中去。藏醫(yī)藥對黃金的屬性,與對它的藥用價值一樣有著獨特精辟的見解。他們對黃金的醫(yī)學應用形成了完整的理論體系,有嚴格的加工制作流程。藏醫(yī)藥認為,未經加工處理的黃金是有毒的。利用黃金治病健體,必須首先對黃金進行去毒處理,然后才能應用。否則,黃金不但不起作用,反而會帶來危害。
在制作藏藥的過程中,黃金的去毒過程非常繁雜,這也是藏藥用金工藝的核心部分:首先將黃金放在加了7、8種藥的液體中浸泡3小時,然后將黃金煮一遍。打撈起來后,晾干水份又將黃金放入另一種藥液中泡,泡后再煮。如此反復泡3次煮3次,但這還僅僅是第1道工序,其目的是去污去“銹”(實際是去掉黃金表面的雜質)。用和第1道工序基本相同的方法重復一次,只是用藥不同,煮沸的時間稍長一點,這樣再泡3次煮3次,這是第2道工序,其目的是去毒。經過去污除“銹”去毒以后,就可以進行煅燒了。
煅燒比去污、去雜質、去毒要復雜得多(很可能這仍屬去毒工藝)。僅是煅燒工具就非同一般,過去傳統(tǒng)要求要用西藏本土特別能耐高溫的石頭打制的石鍋?,F(xiàn)在情形不一樣了,大多使用現(xiàn)代技術生產的新工具,需要不間斷地連續(xù)煅燒4天4夜。煅燒的關鍵是掌握火候,需要精于此道者一直在場隨時觀察,便于隨時應變采取相應措施。煅燒前把黃金敲打成薄片,涂上數(shù)種藥物調成的藥漿,兩片合攏一起架在火上進行煅燒。煅燒期間根據經驗和火候,要反復涂抹藥漿。同時合攏在一起的正反兩面要反復輪換,使其受熱煅燒均勻。經過煅燒后的黃金,不管是形態(tài)色澤,還是屬性上都發(fā)生了很大變化。在藏醫(yī)學院米瑪副院長的辦公室,我就見到了他為學生授課時用的珊瑚、瑪瑙、綠松石以及經過煅燒后的黃金。如果事先不經提示,我是無論如何也想象不到那略帶暗褐色,因煅燒而略為膨脹,充滿氣泡蜂眼,用指甲一摳就能掰下一點來得有點酥脆的黑色塊狀物,就是平日里我們看到的金燦燦沉甸甸的黃金。經過煅燒后的黃金酥松易脆,很容易就被搗成齏粉。
浸泡、洗煮和煅燒時涂抹的藥漿,其具體使用的藥物我不知其詳。當然,根據去污、去雜、去毒、煅燒的不同目的,藥液的配方肯定也是有很大區(qū)別的。
現(xiàn)在,藏醫(yī)已經開始逐漸與宗教分離,如何用科學的眼光與更加理性的態(tài)度來繼承和發(fā)揚藏醫(yī)學這門珍貴的藏民族文化遺產,已成為繼承與弘揚傳統(tǒng)藏文化的一個重要課題。藏醫(yī)運用黃金白銀與其它珠寶的深奧之處,也還需要我們用現(xiàn)代的科學方法來加以驗證,以便從現(xiàn)代科學的理論高度來揭開它神秘的面紗。